24小时联系电话:185 8888 888

品味生活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品味生活 > 画家崔培鲁的“化缘”人生

画家崔培鲁的“化缘”人生

发布时间:2016/01/26 品味生活 浏览次数:575

1

【崔培鲁艺术简介】

崔培鲁, 1944年生。山东枣庄人,早年就读于临沂艺校,师从著名画家王小古和皮之先,在深圳、广州和北京设立鲁芳斋艺术工作室。现为中华名人协会会员、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,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书画联谊委员会委员。全球华人华商联合总会书画院院长。
崔培鲁先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和研究四十余年,成绩卓著。尤其是他的花鸟画更显其精湛的艺术造诣,代表作葡萄广为人知。
2

【崔培鲁拍卖数据】

国画《竹韵抒豪情》、《迎奥运白梅图》、《家乡大石榴图》等作品相继参加全国中国画大展并获奖。他画路宽广,取材广泛,人物山水兼长,工笔写意皆精于表现。作品注重传统、生活、学养及感情的融汇和时代精神的表达,并强调表现“大花鸟”意识和内涵。崔培鲁师从王小古却超越了王小古,学习皮之先却胜过了皮之先。
崔培鲁热爱生活,勤于观察和思考,着力表现对自然生活的感悟。他牢记王小古“师古不古”的教导,以书法功力入画,加强多方面的修养,取法诸家之长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求新求变,同时注入新的创作理念。其风格流派早为业界及世人称颂,素以“崔葡萄”、“崔牡丹”之雅号享誉画坛。
崔培鲁的花鸟画,不论是葡萄、牡丹、雄鸡还是梅竹、芭蕉与红绵,都表现出生机勃勃、清新明快,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审美感受。艺术大师刘海粟在观其葡萄作品后,欣然在其画作上题写了“气韵生动”的赞语。程十发,董寿平、黄胄等前辈也先后为崔培鲁画展题写了“六法翻新”、“六法精妙”、“乐此不疲”的评价和赞许。
1985年,崔培鲁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之后,相继在美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英国、泰国、印度等国家及我国香港、深圳、广州、济南、烟台等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和学术交流。曾荣获“国际书画名人成就奖”、“国际文化交流精英奖”和“世界文化艺术交流功勋金奖”。
2010年8月,在上海世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主题活动中荣获“中国国粹文化成就奖”。
2011年6月,崔培鲁与女儿崔文彤应邀于澳门基金会举办父女作品联展。 2012年12月,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中国画艺术家,并出版个专集。
2013年,应国内多家出版社邀请,出版发行了大量高端名家合刊画集及马年台历挂历等出版物。
2014出版《国家文化传承人物崔培鲁》个人专刊及入编《中国书画收藏投资价值二十位艺术家》,2014年荣获“世界华人经济促进人类和平领袖奖”。
3

【崔培鲁拍卖数据】

九十年代初,深圳报纸曾以《画坛崔葡萄》为题报道崔培鲁。从此,崔培鲁取乃师而代之。在许多艺术活动场合,崔培鲁多以“崔葡萄”自称。
据传,僧侣画家温日观画葡萄很有名,被称为“温葡萄”。当代画家王小古,擅画葡萄,有“王葡萄”之美称。崔培鲁师从王小古,刻意追摩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,崔培鲁随同王小古老师在珍珠泉宾馆三楼会议厅参加一次书画笔会,众人围观王小古作画,嘉誉颇多。王小古说:“我现在很少画葡萄了,你们看看崔培鲁画吧!”于是,崔培鲁扛起了“崔葡萄”的大旗。
4

【崔培鲁拍卖数据】

崔先生一生致力于花鸟画创作,题材以葡萄为主。其创作作品鲜活生动,多姿多彩,适合悬挂在饭馆、旅社等社会活动场所。虽然历年来在各大小拍卖行多处于流拍状态,但是他对中国画的创作一直处于“兴奋”状态,老骥伏枥,愈挫愈勇。虽然从艺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,但是几十年来,崔培鲁为了生存下去,不惜四处举债,但凡亲朋、好友、企业、高利贷他都借过。甚至于陌生人,崔培鲁都会厚着脸皮去借钱。为此,很多人对他敬而远之。但是,他认为,艺术就是生命,为了能够持续创作,他背着行囊走遍大江南北。五湖四海都留下了他“化缘”的足迹。到今天,他已经年逾花甲了,还是一副锲而不舍老当益壮的精神。很多收藏者会问:“崔培鲁的画多少钱一平尺­?”画廊促销时几百块也能买到。但是中国画传播的是中国文化,承载的是深厚的民族感情,与金钱无关。崔先生能敢封“崔葡萄”,从中可见他振兴“葡萄文化”的决心。有人调侃到:“您老做了这么多年的‘流拍大王’‘外债先锋’,为什么还要矢志不渝的进行创作,回家养老多好­”但是崔先生振兴画坛、弘扬文化的决心很大,不管是“流拍大王”还是“外债先锋”,中国画都需要有人扮演承前启后的角色,这不是自命不凡,而是一种责任和担当!目前,收藏崔培鲁作品的画廊和藏家正在逐步增加,从投资的角度来看,崔培鲁的作品价格有很大的上升空间!
5

【崔培鲁拍卖数据】

文以载道,画以传情!崔培鲁多年寄情笔墨,不疲奔走,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。山水、花鸟、人物都有涉猎,早年还求教于王小古等名家门下,多获教诲。无论人品、画品他都是学生。每当我们看到他举起葡萄王的旗帜,我们对中国画升起了无限的信心。祝愿崔培鲁先生健康长寿,艺术之树长青!
 

姓 名:
邮箱
留 言: